爱赢体育从地铁1号线上海马戏城站出站,沿着广中路一路向东,快接型关路时,一道由河津樱为背景,配置65种花境植物所形成的独特花境景观便映入眼帘。这里便是经过公园化改造后的广中路绿地的花境园。
再往东走,穿过一座配以黄石挡墙的圆洞门就来到了位于绿地中部的槭园,保留原有的香樟、朴树等乔木作为基础,这里又新增了17个品种的槭树。绿地东部则是由喷泉广场、健身广场、儿童乐园和杜鹃园四个单元组成的脉动园,是市民前来游园时的主要活动场所。当然,园内景色也毫不逊色。
城市园林绿化,既是一个城市的“脸面”,亦是其宜居程度的代表之一。但就算是如今这样“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上海,也曾一度因为人口密集、城市绿化基础薄弱,经历过人均绿地面积只有“一双鞋”“一张报纸”到“一张床”的尴尬时期。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的绿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一直稳步提高。在这一过程中,2003年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的成立可谓顺势而为。
过去20年来,在政府的引领下,行业协会伴随上海城市绿化建设的主力军在传统园林建造中塑造经典,在见缝插绿的公园城市建设中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生态保育恢复、立体绿化的大建设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上海的园林绿化建设完成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上海围绕“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目标愿景,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行业发展要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着力打造“公园城市”,生态空间“量质齐升”,市容景观“增品提质”。
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迎来了一个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的新时代。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秘书长张睿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在绿化市容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引领下,行业协会和各会员单位必然要从提高质量出发,助推行业整体提升,并让绿色逐步成为人民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
上图:由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延安中路绿地建于世纪之交,是上海市中心最大的“绿肺”。它的建成,拉开了上海建造大型绿地的序幕。摄影/孙中钦
上海市民对于位于上海市“申”字形高架道路中心结合点的延安中路绿地不会陌生,这片建于世纪之交的大型公共绿地,总占地面积28公顷,是上海市中心最大的“绿肺”。绿地落成之时,近3000株乔木和11万株灌木簇拥,蔚然成景。国内外很多城市组织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在赞叹上海也有了“中央公园”之余,他们大多不会想到,绿地的前身,是一片倒马桶、生煤球炉的老城厢,也是上海旧房危房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当年拆房造绿的大胆创举和艰难踌躇,在今天看来仍难以想象。根据测算,延中绿地原址每拆出一平方米,需要支出1.2万元的动迁成本,如果这些土地用于批租,每平方米收益为3600美元,仅一期面积就可获益10亿元。这意味着,建设绿地不仅没有直接经济收益,还要投入大量资源。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人均绿地面积“捉襟见肘”,森林覆盖率仅有5%,改善居住环境相当紧迫。市民对亲近自然、享受绿意的需求也十分强烈。空气质量、环境质量等问题总能成为每年上海市人代会上的热门话题。
权衡之下,城市决策者最终下定决心建设“绿肺”,放弃“亿级”收入,从公用事业改革中挤出的造绿费用高达27亿元,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间打造“都市森林”。2000年1月20日,在动迁了10000多户居民、400多家企事业单位后,延中绿地正式动工了。
“用我们行业内的线年代后期,上海的绿化事业开始起飞了。”原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副局长、原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首席顾问王孝泓告诉《新民周刊》,延安中路绿地开创了我国中心城区大型公园绿地全开放的先河,拉开了上海建造大型绿地的序幕。之后,华山绿地、天山绿地……市中心出现了多片“都市森林”,“这是成立行业协会的时代背景”。
上图:原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副局长、原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首席顾问王孝泓。
原来的公园绿地是由市区两级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本地市场基本不对外省市企业开放。用王孝泓的话来说,“没有企业、没有市场,行业协会注定是无本之木”。但就在差不多同一时期,上海园林绿化行业迎来了“改革开放”——全市园林绿化行业进行事业单位改革,所有的作业层转为企业,其中大部分先转成国企,还有一部分则直接转制成为民企。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企业,都把他们推向了市场。同时,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放了自己的园林市场,欢迎外省市企业进入上海市场共同参与行业竞争,繁荣优化市场,一时间涌进了不少外省市的优秀企业队伍,并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行业协会成立的基座越来越大且稳固了。”王孝泓表示,这是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成立的行业背景。
2002年,上海市政府下发了《上海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规定》文件。当时的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党政班子积极作出响应。他们的想法很朴素——第一,市政府发文意味着有了政策的支持;第二,市场需要这样一个自律组织。政府在管理中能多一个“助手”,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从2003年1月开始筹办,同年8月,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和园林绿化相关的单位都能自愿加入到行业协会来,共同为上海的园林绿化发展做贡献。
在张睿看来,行业协会是个“幸运儿”,因为主管部门的开明之举,使得协会在成立之初便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市绿化局将‘园林杯优质工程评选’和‘园林绿化养护企业能力认定’等部分职能转移给协会,保障了协会初创时期平稳有序,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也正因此,即便在2017年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取消以后,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数量不降反增,每年新增会员单位达100家以上,截至目前,会员单位从最初的136家增长到800余家。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市绿地总量达17.26万公顷,是2003年的7.1倍。其中,2022年公共绿地达2.3万公顷,是2003年的2.44倍。此外,上海森林覆盖率达到18.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0平方米,公园数量达到670座。
“从这些数字对比上也能看出,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成立发展的这20年,正是上海环境建设、绿化建设大发展的阶段。”王孝泓表示。
三泉公园内,戴荣强首席技师工作室正在召开例会。组员们就公园水质治理、作业工具机械化推进、各类花灌木修剪方式、行道树精细化养护探索、作业数据化管理等课题进行汇报和讨论。
戴荣强是上海绿金绿化养护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金”)总经理。如今,他和公司另一名专攻花境营造的首席技师工作室的带头人高级技师全丰仪,分别成立了多个“高师带徒”小组,通过师父带教徒弟,徒弟带教工人的方式全面提高员工作业水平的同时,还完成了公司多个技术创新项目。
尽管公司各项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多年,但回想起当年公司先从事业单位转制成为国企、再从国企转为民企的两次改制,戴荣强坦言:“尤其在2008年转成民企之初,是我们最痛苦的阶段,因为要彻底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转变成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公司当时不仅人员紧缺,连最基本的行业准入资格都没有。”
幸运的是,绿金在2008年3月转为民营企业时同步加入行业协会,并先后获得了“上海园林绿化企业养护能力认定证”和“城市园林绿化企业二级资质”。企业自此有了施工和养护“两条腿走路”的能力,“尤其是作为一家主营养护业务的企业,行业协会给予的企业养护能力认定证既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肯定,也使我们能参与到全市专业绿化养护项目的竞争中去”。
2015年,静安区与闸北区“撤二建一”后,静安区绿化市容管理局对区内的园林绿化企业提出了“养护精细化、工程精品化”的要求,加上原来静安区园林的起点高、技术好,这虽然给原来身在闸北区的绿金又增加了不小的压力,但同时也成为了企业不断进步的动力。
说到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绿金在二次转制过程中人员被分流,直接导致转制企业管理人才、技能技术性人才缺失。这几年又受新冠疫情影响,以及行业工种调整的影响,绿金技能人才认证再次断档,导致企业缺少市场核心竞争力。
所幸的是,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在相关政策出台后用最短的时间积极组织开展本行业技能人才的培训,解决企业燃眉之急;而各类行业技能大赛、专项职业技能等各类专业人才的培训,及时为企业提升技能人才、储备技能人才提供了平台和渠道。
与此同时,行业协会每年举办的“中国(上海)国际园林景观产业贸易博览会”,让企业有效洞悉了行业发展动态。
以绿金为例,公司每年投入100余万元的资金购买先进的养护机械作业工具。“这是在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指导帮助下,我们才逐步开始了‘人机结合’。”戴荣强以行道树修剪为例,原来胸径25厘米左右的行道树,每人每小时只能修剪3棵行道树,自从使用上了电动手锯作业之后,每人每小时则能顺利完成修剪6棵行道树,“工作效率直接翻了一倍”。
企业软硬实力均得到提升后,绿金每年都积极参与“园林杯”的评选活动,且有多个项目获奖,文章开头的广中路绿地公园化改造工程正是由绿金负责施工,并被评为2021年上海市“园林杯”优质工程金奖。
上图:广中路景观提升改造项目由绿金公司负责施工,并被评为 2021年上海市“园林杯”优质工程金奖。图为位于广中路绿地中部的槭园。
作为上海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评选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奖项,“园林杯”评选与时俱进,根据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要求,多次更新提升和优化评选标准。它不仅是对施工质量的肯定,更是企业园林绿化技术水平的体现。多年来角逐出大量优质的园林绿化工程,一批优秀的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也脱颖而出,在行业内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2019年起,获奖信息均被纳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也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度和品牌价值。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林业)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管理站(以下简称“管理站”)站长徐忠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管理站作为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开展了诸多方面的合作,如合力开展文明工地的评选、观摩示范项目;共同完善实施施工现场管理及技术人才培育;携手完成多项政策、技术成果宣传、贯彻与引导,积极搭建 “政—行—企”沟通平台,切实有效地推高了企业工程建设水平,推进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对此,上海为林绿化景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林”)的总经理李烨也深有感触。2019年,在她的带领下,为林申报了三个项目参与“园林杯”评选,打破了企业历年申报项目的数量纪录,且临港书院项目更是喜获金奖。值得一提的是,专家评委一致认为,为林在项目工程现场管理、工程质量把控上,比往年有了显著的提高。为林在业内的口碑更甚从前。
李烨告诉《新民周刊》记者,2003年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成立之际,从上世纪浦东改革开放80年代起就在浦东花木地区(原川沙县花木乡)从事绿化产业的父亲李卫林认为终于找到了组织,第一时间积极加入行业协会。同年,为林就取得城市园林绿化企业三级资质,2005年升为二级,2007年更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多年来,在行业协会的助推下,为林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扎实的工程管理、现场施工人才,建立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队伍。凭借自身的能力,为林承接的绿化工程遍布浦东,涵盖了商业住宅、城市公园、养老机构等领域。李卫林深知,对保证质量的坚持、对施工态度的坚持,是企业在行业中发展壮大的有力武器。如今,李烨成长起来成为新的一代企业掌门人。“园林绿化行业经过20年的飞速发展,市场已趋于成熟饱和,园林企业的利润率不断下行,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是园林绿化产业必须要面对和正视的问题。”谈到行业困境,她毫不避讳地表示园林,企业不能坐等环境的改变,更不能毫无作为、听天由命,要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主动出击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多次参加了行业协会组织的国内外交流活动后,李烨逐步找到企业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即在继续做精做强绿化施工这一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同时在尝试向乡村振兴、家庭园艺产业拓展,走一条多元化经营的道路,规避风险,拓展经营渠道。
上图:上海陆家嘴市政绿化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营建的陆家嘴2022国庆“瑞彩年华”主题立体花坛,该公司多次参与上海“园林杯”项目评审并获奖。
上图:上海奉贤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奉贤新城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周边公共绿地工程1标段,荣获2020年上海市“园林杯”优质工程。
作为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不论是“大V”还是“小微” ,都能感受到协会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也能享受如此充满人情味的“甜点”,大家都有着满满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协会就是一个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的平台,我们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要善于挖掘和发现协会的资源和价值,并为企业所用。”张睿说。
事实上,历届协会领导都非常重视通过借助协会在全国园林绿化行业的影响力,整合上海园林企业的优势和特色,打出组合拳,让各企业优势互补,助推上海企业走出上海走向全国,最终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2016年底,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工园林集团”)西南事业部成立,业务范围辐射川、渝爱赢体育、云、贵,由上海建工园林集团旗下的绿建公司托管。成立之初,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就切身体会到了行业协会的力量——“抱团取暖、借船出海”,他们通过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和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的牵线搭桥迅速与当地企业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
今年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东安湖·世界大会公园开幕。其中,公园主场馆外部分及三馆范围内室外景观软景施工由绿建公司承建爱赢体育,包含绿化种植、土方工程、花境设计等内容,施工面积达13.6万平方米。
绿建公司项目经理宋立栋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该项目于2021年完工,并荣获了2022—2023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这个奖项在建设领域内是相当有权威性和含金量的,是对该园林绿化项目的充分肯定”。
据悉,西南事业部在成都已成功建设多个“公园城市”项目,以自身的综合实力,让上海的绿化技术和理念在当地生根开花。如“园林杯”优质奖项目成都驿马河公园,土壤筛分机技术、丛生慈孝竹种植技术、大树种植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大大提升了公园品质。尤其是园内杉影湖之上的“流云桥”,是全球首座运用3D打印技术完成的最大跨度的高分子材料景观桥,创新采用分段打印、预制拼装工艺。
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张勇伟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作为会长单位和上海本地龙头企业,上海建工园林集团20年来与协会同成长、共发展——第一是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创立行业标杆;第二是服务国家战略,探索新的发展方向;第三是注重科技创新引领和专业人才培养;第四是完善全产业链,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作为协会会长,我也真心诚意地希望各理事会单位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影响和调动更多的协会会员单位积极参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产业联动、抱团发展。” 张勇伟强调,园林绿化行业的存在价值不仅是让城市变得更美,也是为了让城市变得更加安居乐业,“显然,这样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仅靠任何一个人或者某个企业的一己之力就能够完成的。因此,就必然要求作为企业之家的协会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把控方向的能力”。
上图:由上海山水青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济宁市民公园,获得2021年上海市“园林杯”优质工程金奖。
同时作为会长单位,上海建工园林集团一直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编制的相关工作。近年来参与起草和编制的团体标准有《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城市绿地土壤改良技术规程》《园路设计标准》《室内绿化装饰服务规范》等。
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明确了上海的铺绿方向:“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聚焦环城生态公园带、千园工程等重点工程,到2025年实现全市各类公园数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
“全域公园,无界融合”,这是上海公园城市建设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而建设“千园之城”的背后,是为了提升市民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提升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园融合度。
但上海人口密度高、经济密度大、用地紧缺,中心城区尤其是老城区新建公园绿地的成本非常高,如同当年“拆房造绿”的创举,“拆墙透绿”成为释放绿色空间的必由之路。
于是,中山公园拆掉了围墙,与苏州河华政段连成一片;复兴公园的两侧围墙拆掉,法式浪漫“走”上街区……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释放更多的绿色公共空间爱赢体育,能够提高现有公共建筑利用率,丰富其使用功能。拆围墙更破心墙,增绿意更聚民意。
上图:“拆墙透绿”后,市民得以与中山公园内有着157年历史的悬铃木近距离接触。
如今,走在中山公园万航渡路沿线,曲径通幽的林荫下,身边是茵茵的青草,举头是参天的大树,耳边是啾啾的鸟鸣,远处隐藏在绿树枝头间的,是那红砖青瓦的老建筑,“当当当”,不时传来的公交铃声与这片宁静交融。
“我们进行公园更新提升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探寻生态环境建设的新领域。”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王晔菲开门见山地阐述了本次提升工程的目标和意义,“今天的绿化建设更加追求体验感,互动性,‘拆墙透绿’让绿化融入人们生活。每年行业协会承办的市民绿化节中的‘绿化大篷车’活动,让人们不仅走进绿化,还能与花草树木‘对话’,切身感受到园艺带给自己生活品质的提升”。
在寸土寸金、区域面积有限的黄浦区,要建好“公园城市”,更要通过挖潜和巧用,来拓展三维绿色公共空间。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顾芳认为,所谓“公园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融合生态、生活、生产功能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在空间上不是简单的‘公园+城市’,而是公园与城市‘无界’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新形态”。
今年,这样的“无界”融合将在黄浦区继续推进深化。淮海公园改造,以及文史馆、中央商务区排水泵站附属绿地向公众开放,努力在有限的高密度建成空间中实现绿化空间效益的最大化。
而园林绿化行业作为上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对内高质量发展之外,对外如何参与到建设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是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始终思考的问题。
“与各区管理部门积极互动、出谋划策,并用协会的资源帮助创新的想法落地。协会慢慢找到了新的服务契入点。”张睿如是说。
据悉,黄浦区“公园+”环复兴公园艺术季系列活动自2021年启动。活动围绕“公园+”理念,通过联合各高校、企业及艺术场馆等,进一步优化了“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拓展了公园绿地主题功能,提升了城市软实力,推动了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融合。三年来,行业协会持续助力此项活动的开展,参与并策划了相关系列活动,每年为活动注入新亮点,为社会公众带来新惊喜。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共绿地处处长许东新告诉《新民周刊》,行业协会始终跨前一步,主动服务,在推进上海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中,发挥政府与企业纽带的作用,在上海绿化养护、绿化废弃物利用、苗木生产、绿化养护示范合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上海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图:上海景观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建的广东省中山市仁恒置地公园四季景观工程将美学融入生活,荣获2022年上海市“园林杯”优质工程金奖。
此外,协会还为政府政策和管理要求的制定提供前期评估研究和市场调查,如完成《上海市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上海市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情况调研》等研究报告编制,发布《临时使用绿地绿化恢复工程造价指导意见(2020版)》《高架沿口绿化维护综合费用指标指导意见》等,为规范市场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过去20年来,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始终以“服务、自律、代表、协调”为己任,用徐忠的话来说,协会成功扮演了政策标准“宣传员”、政企对接“连心桥”、人才培养“助推器”、技术创新“推广者”、转型升级“促进者”的角色。
未来,行业协会将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增强服务能力,精准对接政府需求和企业需求,提升行业权威性、扩大协会话语权,引领广大会员单位在新一轮生态建设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做出更大的贡献。记者|应琛